国土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土要闻 > 正文

致敬缅怀 | 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逝世54周年

发布时间:2025-04-29       浏览次数: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院士因病逝世。今天,让我们走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致敬、缅怀这位中国地质之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共党员,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地质力学理论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者

他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者。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曾担任第一届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1949年10月19日,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担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担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䗴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李四光对我国石油的勘探开发和贫油帽的摘除、矿产资源勘查及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地震预报事业,都具有卓越的贡献。

周恩来与李四光在中南海畅谈新中国地质事业

人物生平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街下张家湾。

•1910年,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同年回国后在武昌昙华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

•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

•1913年,赴英留学,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并于1917年通过伯明翰大学学士考试,1919年被授予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1922年,发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任第一届副会长。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任所长。

•1931年,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4年,赴英国讲学,在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办“中国地质学”讲座。

•1936年,《中国地质学》完稿,交伦敦杜马·摩尔第出版公司出版。

•1944年一1946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发表论文《新华夏海之起源》,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51年,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担任地质部部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成立,担任主任委员。

•1958年,被授予苏联科学院院士称号,担任中国科协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在青岛疗养时开始《地质力学概论》的写作。

•1962年,举办第一期地质力学进修班。1965年,根据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连任地质部部长。

•1969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病逝。5月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李四光逝世消息,称他“为中国的地质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地质学家,还为繁荣中国地质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日前开展的地质勘探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培训输送了大量的各类技术干部,适应了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探索真理的执著信念、严谨求实的学术风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倾心育人的师者风范,将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国土人前行。

今天

让我们一起缅怀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

李四光


版权所有 © 皇冠新体育(Vip认证)官方入口

电话:(0871)-68160123


地址:云南省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观山邮编:652501

云教ICP备1109002滇ICP备16008824号-2



Baidu
sogou